标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文献与东周齐国史研究》成果评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文献与东周齐国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9BZS013),由海南师范大学孙刚副教授主持完成,最终成果形式为著作,结项等级为优秀。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相关出土文献史料价值的发掘,以所构建的合理框架为基础,准确全面反映相关文献在东周齐国史研究中的价值,为东周齐国史及战国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本项目的意义在于以数量众多的出土文献材料和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吸收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相关文献所反映的史事、外交、礼乐等方面内容以及工官、法律、行政等制度层面内容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东周时期齐国史研究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观点
本项目成果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重点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所使用的出土文献范围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介绍了项目成果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从“出土题铭类史料价值”和“出土简帛类史料”价值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相关出土文献在东周齐国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出土文献在东周齐国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价值。
第三章主要结合传世文献和相关材料,对“燕王职壶东讨齐国”“
羌钟与伐齐‘入长城’”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讨论。
第四章结合传世文献和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讨论了齐国军事思想发展状况,对其战争观、战略战术、后勤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五章主要就出土文献所反映的与东周齐国工官制度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第六章首先对齐国铜器的作器用途进行了分类讨论,从作器用途角度共分为“一般作器”“生活用器”“媵器”“祭祀用器”“铭功器”“祝嘏”等六个类型,并进行了逐类分析。
第七章重点搜集整理了出土文献中与齐国人名相关的材料,并将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分公族、王族、众氏族、工官人名等几个部分进行分类讨论,重点关注庚壶铭文中的齐桓公、齐庄公、齐灵公等齐国公室以及陈侯午、齐威王等王室成员,还讨论了齐国鲍氏的世系问题。
本项目成果的主要观点如下:
1.认为清华简《系年》简文121“晋师大败齐师,齐师北,晋师迖(逐)之”,“齐师北”似应理解为方向之“北”??捎搿蹲蟠?宣公十二年》作“楚子北,师次于郔。”相参照。
2.利用新出枣林铺造纸厂简文讨论了史书关于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文献差异问题,认为从出土文献看各有来源。
3.对齐玺印陶文中的“卢”进行了释读,将其读为“闾里”之“闾”。
4.讨论了陈侯午敦铭文“臾敦”的释读问题,按照用字习惯将其读为“容敦”,认为铭文可与陈逆簠铭文“容簠”相对照。
5.全面梳理了出土文献中的人名,并进行了分类,编制了相关表格,为齐国人名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
此外,还结合相关出土文献对“鞍之战”“三晋伐齐”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详细经过进行了补证,将简帛文献中齐国史事按齐公进行了系联。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
本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以往齐国史研究或单纯以传世文献或仅就具体出土文献材料进行个案研究,其研究明显缺乏系统性。本项目成果综合从春秋到汉代,从齐系到他系各种出土文献,史料取材范围较已有研究更为广泛,研究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2.以往同类研究或注重的是古文字材料的整理和释文、文字形体的考订,或仅限于对齐国部分金文和部分兵器史事的考察。本项目成果以相关出土文献材料整理和考释为基础,重点揭示相关文献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从历史研究层面对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增加了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项目成果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丰富了齐国史以及战国史的研究内容
目前已成专书的齐国史和战国史著作,大多以传世文献为依据,几乎或者较少涉及出土文献在齐国史研究中的价值,本项目成果可以与相关史学著作互为补充,丰富其研究内容。
2.为其他系别古文字与古国史研究提供基本研究范式
截至目前为止,利用晋、燕、楚、秦等系别古文字材料,对相关古国史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还未深入开展。本项目成果所进行的尝试,无疑会对其他系别出土文献史料价值的揭示提供较为有益的借鉴。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谑星砩角斐呛?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